时间:2022-09-11 06:09:34 | 浏览:854
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 张洁 青岛报道
近来,崂山区密集召开重磅会议,重磅之“重”,在于对全区发展的“精准号脉”,更在于会议决策落实的“掷地有声”。
3月4日,“作风能力提升年”活动动员大会;
4月6日,“基层基础建设年”动员大会;
5月16日,人才工作会议暨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,5月17日,“汇智崂山”人才新政新闻发布会衔接召开;
5月24日,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暨建设“四新”经济集聚区动员大会召开;
6月11日,崂山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进会议召开;
社会发展的要素从来无外乎人力、技术、资本、土地,而几场会议锚定各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必须的要素,以及各级政府战略决策部署的落实,为崂山区的发展调正船头,鼓足风帆。
站在全新的起点,对于志在全市当龙头、作示范的崂山区而言,更加需要找准定位、发挥优势。
这一系列会议的召开,不仅代表着崂山区顶格倾听、顶格协调、顶格督办的诚意与信心,更是在这片发展热土上,聚集人才、技术、资本、土地要素的共生共荣,企业、人才、科技、乡村振兴“四位合一”强势崛起,为崂山区高质量发展构筑起了坚实的“四梁八柱”。
1.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,离不开点面结合与全域推进
当我们谈论起崂山的经济时,金融科技与人才创新被认为是绕不过去的一环。正是崂山特殊的经济发展背景,才成就了今日的崂山。
顺应发展大势,崂山区用五场大会进一步为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、路径。
蓝图划定,现实该如何破题?
“助力企业在崂山不断做大做强,让企业在崂山发展大有可为。要把企业的事当作“自家事”,聚焦企业困难所在,顶格协调、顶格推进,让市场主体放手发展。”
自2020年以来,崂山区优秀人才资金支持力度保持年均千万级的增长,从3000万元到4000万元、5000万元。
而这背后,是营商环境新举措的有力保障,是放管服改革的大步向前,是面对面解决问题的“真”与“实”……被力度、温度、厚度包裹着的崂山企业家们,感受到了恰逢其时的发展机遇。
从简单制造业到高科技、从大国制造到大国智造……中国正在推动产业升级,科技创新是“发动机”。相比之前的简单工业化、现代化,科技创新更强调“人”的重要性。
一名顶尖的科技人才,可以带出一个优秀的科技团队,可以提升一家企业竞争力,乃至提升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影响力。
5月17日,崂山区发布“人才新政”,涉及顶尖人才引领工程、高端人才培育工程、支撑人才倍增工程等10大工程,40项具体政策。其中,40项具体政策中,9项为中国领先,21项为山东省领先,10项为青岛市领先。
这是一个良性的进化过程。
企业、科技、人才,重点发展与顶格协调,点面结合与全域推进,不仅是塑造崂山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之举,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。
2. 城市未来的发展,藏在科技里
目前,崂山区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983家,占全市10.59%;5亿元以上企业244家,占全市15.35%;10亿元以上企业137家,占全市17.84%。
科技创新用拼搏与奋斗在这个时代里各自发光,在崂山汇聚成了皎皎星河。
去年9月,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到崂山区,深入企业、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,调研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等工作。他强调,崂山区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努力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率先走在前列。
这是互相成就与共荣共生的时代,这也意味着崂山区对“四新经济”的重视及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。一座“四新”经济蓬勃发展的城市,离不开涌动着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。
如今,在崂山区,“四新”企业如雨后春笋般“长”了起来,像竹子拔节般“壮”了起来。目前,崂山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28家,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3家;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,全省第一;累计培育省“十强”产业“雁阵形”集群5个、领军企业8家,均占全市三分之一;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%。这些“新物种”不断地扎根、拔节,不断地打开着“四新”经济发展的一个个新空间。
预计到2024年,崂山全区“四新”(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)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逾45%,规上工业总产值超700亿元,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约21%。
这些正在不断升级、不断被赋能的新经济,正在迎着朝阳,奋力奔跑。
3. 用好资本为城市产业“充能”
崂山区因实体经济而生、因实体经济而兴,实体经济为崂山创造出70%以上的GDP、逾40%的税收、超90%的就业。可以这么说,崂山的实体经济基础雄厚。
资本,显然已经成为崂山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看点。而金家岭,也成为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名副其实的资本高地。
青岛金家岭金融区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、资本的力量干事、创新的路径成事,已集聚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1100余家、涵盖业态22类,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3家,逐渐成为链接京沪、辐射东北亚的区域金融中心,也是青岛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最响亮的“IP”。
伴随着青岛市委赋予崂山“五区同创”的重任,打造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、“四新”经济集聚区犹如一体两翼,既要齐头并进,更要跨界耦合,以金融“活水”助推更多“硬核”创新、成功创业。
现代服务业是拉动崂山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,其中,现代金融、软件和信息服务、文化旅游等三条产业链,是未来崂山区的建设重点。
目前,崂山区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45家,备案基金561支,管理规模907.2亿元,分别占全市33.3%、34.2%、56.5%,均居全市第一。全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前10家中有9家注册在崂山。
未来,崂山区将以现代服务业专业化、高端化发展为目标,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耦合,推动崂山产业不断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。到2024年,崂山区现代服务业产业总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。
4..
以城市更新为名,焕新全域活力新景
从青岛市“开年第一会”上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提出,到市党代会和“两会”,均对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进行了重点聚焦。
对于被赋予“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品质新城区”使命与任务的崂山区而言,跟随省市步伐,与省市同频共振,勇挑重担,切实做好城市更新相关工作,是必要且必须。
今年,崂山区将建成“口袋公园”10处,立体绿化5处,林荫廊道4条,1个滨海公园向市民开放,努力在全区形成纵横串联的绿色空间体系,让市民“推窗赏景,出门见绿”。
城市发展,土地是关键。城市建设中,土地开发逼近“天花板”是各地面临的痛点,盘活土地要素十分紧迫。张村河改造作为今年崂山城市更新的“重头戏”,格外引人关注。
回顾张村河两岸的旧村改造历程,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年前。早在2015年,张村河沿岸旧村改造规划已开始进行调研,安置区规划选址已初步确定。
张村河片区是青岛重点低效片区(园区)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确定的10个重点低效片区之一,作为青岛“最大的城中村”,改造迫在眉睫。5月22日上午,青岛市重点市政设施暨张村河片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。规划定位为“水脉智城”,重点发展商业商务、文体休闲、居住配套三大功能,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、设施配套完善、宜居宜商宜业的高端综合型社区。
以张村社区为核心的城市改造,对成功盘活土地要素,对提高土地开发使用效率、提升崂山的城市形象具有积极作用。
未来3年,崂山区计划启动15个社区村改,争取盘活土地1万亩以上,新增产业用地3000亩以上。同时大力拓展产业空间,对一些闲置的,低效能的土地和厂房,进行收储实施二次开发,新建一批,特色的专业产业园区。
在有效盘活资源之下,也将为崂山楼宇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。
5. 实现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
民之所盼,政之所向。
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,这是今年青岛市重点抓的创新性工作,在产业兴、组织强、环境美、治理优、要素活、生活富的标准之下,将在全市分级分类打造一批示范片区。
那么,落脚到崂山呢?
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给出了答案,未来,崂山区要按照“一年打基础、两年见成效、三年出样板”的要求,抓紧拿出示范片区建设的规划方案和行动方案,认真研究全区项目、产业、配套、基础设施,用三年时间打造3至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,推出1至2个在全省、全国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。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可借鉴的乡村振兴新机制、新模式、新路径。
乡村振兴,是崂山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之需。
目前 ,崂山区的70%的人口聚集在农村,崂山建区28年来,除了中心城区外,城乡发展不平衡、农村发展不充分依然是崂山发展的最大短板。
农村区域是崂山未来最大的优势、最大的潜力、最大的发展空间,基于此,崂山区要积极推动政策、资源、要素向农村倾斜集中,整合全区力量走好具有崂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在沙子口、王哥庄、北宅3个涉农街道,以社企结对形式开展共建,助推社区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增长。2023-2026年逐步推广共建共促经验和共富模式,到2026年末,全区农村社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就业环境不断改善,乡土人才加快集聚,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长,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,为建设全市促进共同富裕先行区树立崂山典范。
2022年,崂山区将聚焦宜业怡居、转型升级、内生动力、富裕富足、服务保障和基层基础,全面打响美丽强基、数智创新、改革增富、产业赋能、民生提升、党建领航“六大战役”,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进展、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、建设全市共同富裕先行区开启新征程。
幸福崂山的不断升温,有力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。
方兴未艾,前景无限。站在新起点,立足新征程,崂山区牢牢把握发展机遇,咬定目标、久久为功、真抓实干,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奋楫争先,撑起崂山高质量发展的“四梁八柱”。